社会学概论(一)

source: BV1XK4y1n7gp

社会学: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来研究社会的结构、功能、发生、发展规律的综合性学科。

社会学特点:对研究对象有一定的熟悉

相关文献 1. C. Wright Mills. "The promise of Sociology."《社会学想象力》 2. Peter Berger. Invitation to Sociology. 3. 金耀基:“中国人对隐私权的——中国人文鼎细等线的‘公’、‘私’观念“(?)(只找到了自选集中题目相似的一篇文章(中国人的“公”、“私”观念 ――兼论中国人对私隐权的理解)) 4. 林语堂:《中国人》第四章”人生的理想“ 5. Horace Miner. Body Ritual among the Nacirema 6. George Herbert Mead:" The Self" 7. David Y. F. Ho, "Socialization in China" 8. 林语堂:”理想的女性“”女子教育“ 9. James Henslin "On becoming male"(成为男人) 10. 怀特(William Whyte)”诺顿帮的成员“”保龄球和社会地位“,载《街角社会》。 11. Erving Goffman. "The Presentation of Self"《自我呈现》 12. Charles H. Cooley. "Primary Groups"(首属群体或初级群体) 13. Max Webe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reaucracy" 14. D. L. Rosenhan. "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 15. Emile Durkheim. "The Functions of Crime"《犯罪的功能》

社会学的视角

社会学诞生

  • 社会学创始人 孔德 1838 年 实证哲学教程
  • 社会学:对于社会现象所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
  • 实证主义:强调感觉经验,排斥形而上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派别
  • 观察社会事件视角:偶然性、背后的可理解性
  • 时代背景
    • 中世纪的封建教权社会,黑暗时代;
    • 十八世纪启蒙运动(关于人的社会的启蒙),启蒙年代——理性年代:敢于去了解,质疑秩序是怎么来的,启蒙思潮; 人人生而平等
    • 启蒙运动影响:讲科学运用于社会的研究,发现社会的内在规律
  • 双元革命:1789年法国大革命与同期的工业革命
    • 人用理性改变不合理的旧制度
    • 伯克,保守主义
    • 工业革命改变了技术生产,也改变了社会,冲击了传统的文化观念、习俗、思想
    • 科技进步的文明带来的野蛮,从自给自足到没有限制的过度劳动。生产力进步导致乡土社会的结构改变
    • 由于生产目的改变,本是流通手段的货币变成了财富主体。由自然天然的生产目的变成了增加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生产目的。
    • 社会学产生从社会意义讲是“双元革命”之子
  • 乌托邦色彩
    • 孔德认为有科学的理论能认识社会,使得社会更人性,建立新的道德,摆脱不道德,恢复道德意涵
    • 想象了一个又社会学家领导的家庭式秩序
    • 针对当时不道德的社会带来的不道德的社会现象,用科学的方式的道德关怀

社会学发展

社会学发展的三位奠基人,三位思想家,处理社会危机问题(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危机)

  • 三位奠基人
    1. 卡尔·马克思:科学共产主义创始人,《资本论》《共产党宣言》

      批评资本主义的极端非人性的制度

      研究社会学的角度:阶级分层,否认资本主义的合法性

    2. 埃米尔·涂尔干:法国社会学家

      使社会学学院化,建立社会学学科的合法性

      研究社会学的观点:

      1. 社会是一个整体,其整体大于各个部分之和
      2. 社会事实外在于个体,社会是客观存在的
      3. 社会团结 Solidarity (《自杀论》)因信称义?
    3. 马克斯·韦伯:现代社会学和公共行政学最重要的创始人之一

      对社会学最重要的研究:

      1. 资本主义的兴起:从“精神氛围”研究资本主义的兴起,资本主义精神,从历史角度看是一个成就(比较宗教研究)

      2. 提出科层制:理性化的安排生活

        工具理性 通过实践的途径确认工具的有用性,从未追求事务的最大功效,为人的某种功利的实现服务。极致的工具理性 → 非人性化

        价值理性 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做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

      3. 社会分层

  • 社会学的三大理论视角
    1. 冲突理论——马克思

      生产资料的不同占有,占有生产资料的人通过剥夺不占有(只能出卖劳动力)的人来积累财富

    2. 结构功能主义——涂尔干

      有某些外在于人的结构把人团结在一起(信仰、宗教、制度)

      从宏观的社会制度的角度研究社会

    3. 符号互动论——韦伯(成型于米德)

      微观的角度:社会行动者,研究有意义的社会行动,典型的社会行动都是社会互动(另外两个都是从宏观角度)

      人从具体的行动中界定规则,规则产生作用是人承认规则,强调人与人的联系,强调变化

社会与文化

社会

  • 汉语中的社会

    说文解字:社会 = 社+ 会

    社:土地神 → 里舍,乡舍 → 志趣相投的人组成的团体(社团)

  • 社会学中的社会(马克思的观点)

    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社会。

    马克思定义的社会是一个实体概念,但不是具体的实体。是通过观察,体会其效用才能证明其效用的实体。

  • 社会学的范围

    村庄社会、民族国家、全球社会&世界社会

  • 社会模型

    怎么看待社会,三大社会模型

    典型思想 代表人物 社会形象
    系统模型 结构功能主义 帕累托、斯宾塞、涂尔干、帕森斯 系统、有秩序的整体、共识、一套功能机制
    冲突模型 马克思理论 马克思、韦伯、达伦道夫、米尔斯 共识→意识形态(在每一个时代,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主导思想,“虚假意识”)
    互动模型 符号互动论 韦伯、米德 把社会看作相互作用、沟通、谈判

文化

  • 文化有很多不同角度/方面的定义:受教育程度,精致艺术

  • 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

    定义:一个社会或群体共同承认的价值观,遵从的规范,连同他们创造的物质产品

    更关注事件,关注具体的现象而非静态的事物

    文化界定人之所在

  • 社会学/人类学意义上的人类

    人是意义型的动物,从社会学意义上的人类来说,绝大多数的行为都涉及到意义

    人是文化型的动物,不存在没有文化的人

  • 文化定义的演变——从泰勒到格尔兹

    • 泰勒的定义: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和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通过学习而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

      特点:几乎无所不包(没有包含人创造的物质文化),面面俱到

    • 马林诺夫斯基(功能主义学派)在泰勒的基础上增加了物质文化

      掺杂了人为因素的东西都是文化

    • 格尔茨:文化是人类用来解释他们的经验,指导他们行动的意义结构

      特点:将文化看作可以为大众获得的象征形态,人们通过这些象征形态来体验和表达意义。这一界定抛弃了泰勒大而全的定义,将文化定义集中到意义系统

      文化的意义系统:分享的、共享的

      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韦伯;意义之网 → 文化

  • 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 理想传统女性的形象:低眉顺目,相夫教子

      女性的客体性(男性为主体),“贤惠、温顺”带有对主体的讨好性,强调社会性属性

    • 近代女性强调个体特质:千娇百媚、风情万种

      仍然是男性中心,强调身体和性格(对男性的吸引)

    • 当代女性:我的标准我做主

  • 非主流文化

    文化在一定范围内有共享性,但也存在边界

    • 亚文化

      当在社会中的某一群体中,形成一种既包括一些主流文化特征,也包括某些独特的文化要素时,这一群体的文化就叫做亚文化

      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具有相对性,但在核心价值观上与主流文化一致,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被主流文化吸收

      e.g.: disco

    • 反文化

      反文化是一种从个根本上与社会主流文化相对立的文化,它有意识的对抗社会上某些最重要的价值和规范,并为此感到自豪

      e.g.: 波西米亚人、嬉皮士

  • 文化的构成

    • 价值观:价值观是指社会成员关于好坏、对错、符合或违背人们愿望等的共同看法,是文化中最核心的部分

    • 规范:规范是指人们共同遵守的对特定环境中人的正当行为方式做出规定的准则

      规范类型:社会习俗 → 道德 → 法律;强制性↑

    • 价值观与规范的关系

      价值观是抽象的一般观念,规范是具体情况下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价值观被用作判断规范的尺度,规范是价值观的体现

      具体的规范往往受到抽象的价值观的影响

      仁义礼智信,仁是儒家核心价值观,礼是规范

    • 物质文化 :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包括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等物质成果

  • 文化的变迁

    文化是会发生变化的,价值观变化得慢,物质文化变化得快,但这种变化对我们不会造成很大影响(相对于价值观变化来说);三种文化构成惰性逐渐减弱(文化堕距)

    每个人都在参与文化的创造与变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

  • 文化整体性

    一个部分发生变化会引起另一个部分的适应性变化(物质文化变了会影响规范),

    文化不是简单的combination,价值观是界定&区分文化的最重要的部分;但文化也不是天衣无缝的嵌套,文化内部有张力 → 变迁

社会互动与社会结构

社会互动

  • 社会互动是指社会上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通过信息的传播而发生的相互依赖性的社会交往活动

社会结构

  • 社会结构就是用来统摄人们关系,有组织的行为模式(斯梅尔瑟)
  • 社会结构是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模式,社会生活并不是随机发生的,我们的大部分活动都是结构化的,它是以一种有规律的,反复的方式组织在一起
  • 是一套模式化的社会互动
  • 社会结构的要素:地位、角色、群体、组织、制度等

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

社会地位

  • 社会地位是个人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位置

    与平时所说的“有地位”不是一回事,社会地位是没有高下之分的

  • 人们获得地位的两种途径:

    1. 先赋地位:出生时获得的地位(年龄、性别、种族)

    2. 自致地位/成就地位:后天努力获得的社会地位,可以改变的地位(职业)

      等级&阶级:等级是先赋地位,阶级是具有流动性的自致地位

  • 主导地位

    人可以有很多种地位(位置),有一种地位是主要的 → 主导地位

    主导地位会随着社交场景、他人期望、刻板印象不同而不同;当这种主导地位,即社会认同与个人期望不符合时会给人带来痛苦

    重要的主导地位:种族、性别、特殊群体(女强人、黑人律师、残疾人作家)

  • 地位丛

    • 不同的社会地位集聚在同一个人身上,即一个人所有的社会地位的集合

社会角色

  • 社会角色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的、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占据了特定社会地位的人,我们对其会有一套内置的(由规则、规矩、道德等)框定的社会期期待,期待其按照特定的“脚本”扮演特定角色

  • 角色紧张和角色冲突

    角色紧张:扮演某一特定角色时,对角色不同期望的内在张力之间可能会存在冲突,造成角色紧张

    e.g.: 学生的创造性和尊重权威之间的平衡和矛盾

    角色冲突:扮演不同角色时,角色之间发生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e.g.: “忠孝难两全”,不同角色的期望互相冲突

  • 角色丛

    一个社会角色是多种更细分的社会关系的角色的集合

社会行动

social action 社会行动,区别于 social behavior 社会行为

  • 社会行动是指行动的个人赋予其行为以主观意义行动时,考虑到他人的行为

    社会行动在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是他人指向的

    社会行为 behavior 是物理层面的,社会行动 action 强调其意义和动机

社会互动

个体之间的任何形式的社会接触,是个人做出互动及他人做出反应的过程

  • 日常中的社会互动

    • 文明的疏忽(有礼貌的不注意):刻意当对方不存在,刻意忽视对方
    • 反应性惊呼:反应性惊呼是人们对于社会生活细节的控制性管理的一部分(戈夫曼)
  • 社会互动的研究在社会学中的意义

    1. 我们的那些几乎是恒定的与他人交往的日常例行活动,赋予我们的所作所为一定的结构和形式(模式化的)
    2. 研究日常生活能让我们了解到人类是如何通过创造性的行为来塑造现实的(变化的)
    3. 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有利于我们理解更大的社会系统和社会制度(从微观到宏观,微观体现了本质规律)
  • 研究社会互动的理论:Ethnomethodology 常人方法学

    日常谈话 like:昨天干什么了/没干什么,出去干啥/不干啥

    人们的日常互动包含了很多隐含假设、预先假设、未曾言明但彼此了然于心的共识/背景,依赖于双方建构的共享的背景

  • 无焦点互动和有焦点互动

    • 无焦点互动:一旦在场个体表现出彼此的相互觉察,无焦点的互动就发生了
    • 有焦点互动:一旦个体直接关注别人的言行,有焦点的互动就发生了(接触)

    社会互动通常两者兼具

    某些场景下,无焦点互动会转化为有焦点互动(搭讪)

  • 印象管理

    互动中行动者本人的主动性,通过一些主动的行为塑造他人对自己的印象,表现在前台和后台两个方面(戏剧的概念),拟剧理论

    前台:和别人互动的场景

    后台:没有和别人发生互动的场景

  • 符号互动论的四个要点

    1. 人类最本质的特征是运用符号

    2. 社会世界是一个动态辩证的网络,互动情境总是伴随着不稳定的结果,生活永远是在变动和生成当中

    3. 社会世界是互动的世界,不存在独立的个人

      自我是通过与他人互动产生的,封闭的个人是没有自我的

    4. 符号互动论者的目的是从符号过程及互动背后发现社会生活潜藏的模式和形式

微观的社会互动怎么和宏观的社会现象联系起来?

  • 格奥尔格·齐美尔指出,现代城市生活要求个体和其社会环境保持一种距离(齐美尔《现代性的碎片》)

    现代城市人冷漠的特点其实是在寻求某种形式的自我保护,寻求精神和心灵的距离

    旅途中的相识通常都发展出一种没有真正内在理由的亲密和坦诚。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非常规状态、瞬间印象和邂逅产生的心意相通感,以及对接踵而至的必然分手的共识。你遇到的是一个无需承担责任,很快就要永远分手的人,且都是匿名的。而在长期关系中,我们学会了根据(预先)体验其后果来控制那种表达自己的冲动。

互动形式的变化导致的社会变迁、人际关系的变化

  • 新的互动技术和沟通手段(沟通媒介)变化 → 互动特点变化 → 人际关系变化

    面对面 → 书信 → 通信 → 互联网

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

越轨行为

社会学对越轨行为的解释

失落理论(社会失范)

  • 也叫结构紧张理论

  • 指当社会规范不得力、不存在,或者彼此相互矛盾时,个人和社会所出现的混乱、不知所措状态(涂尔干——社会分工论)

  • 在理想社会状态下,社会结构为人们实现理想目标提供了比较充分的合法的制度化手段,社会合法目标、制度化手段之间是协调的。

    而“失范”则是理想目标和实现手段之间的背离,社会成员的行为缺乏明确的社会规范约束,出现一种社会规范权威失落,人们会采取不合法的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标。(默顿、功能主义)

  • 默顿关于个人对文化目标的选择模式

    适应类型 文化目标 制度化手段 特征
    遵从主义者 接受 接受 认同文化并循规蹈矩
    创新主义者 接受 不接受 认同文化但有新的手段和行为
    仪式主义者 不接受 接受 循规蹈矩但对其背后的目标失去了信心,不接受文化提供的目标
    退却主义者 不接受 不接受 不接受现有目标也不采纳现有的手段,表现出否定的倾向,对现有的脱离
    反叛主义者 不接受 不接受 不接受现有目标也不采纳现有的手段,但同时代替以新的目标和新的手段(革命者)
    • 文化目标:个人是否认同社会提供的文化价值和目标(价值观?)
    • 制度化手段:遵照社会认同、社会规范等控制个人的行为?——循规蹈矩(接受教育、努力工作、严格财务规划等)
  • 过渡性社区的解释(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帕克)

    同心圆理论-伯吉斯:中心商务区、过渡区、工人居住区、良好住宅区、通勤区(从内到外),研究芝加哥犯罪高发,越轨行为普遍的原因

    中心区、过渡区没有正常完善的社区功能(社区解组),帮派在某种意义上起到了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另一方面提供了被主流社会排挤的情感上的出口

差异交往理论

  • 通过置身于个体的亲密群体中,人们学会守法与违反的定义,学会了规范的意义和价值,学会了对违法行为支持或不论的态度。

    一个人之所以越轨或犯罪,是因为在行为人脑中,支持犯罪行为的解说远远地超过了支持遵纪守法的解说。

  • 与过渡性社区的解释有联系

亚文化

  • 经过社会变迁,原本被视为越轨行为的行为变成了正常的行为(同性恋、精神疾病、流浪汉)
  • 降低越轨标准,越轨行为就减少了)

标签理论

  • 符号互动论+冲突理论的解释,解释怎么样会成为越轨行为(贴标签的过程)

    标签理论者把越轨行为理解为越轨行为者与非越轨行为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而不是个人或群体以及行为本身所具有的一套特征

  • 有权力的人、维持秩序的人有能力贴标签,有能力定义什么是越轨、定义什么人做什么事是越轨

    实际上标签表达的是社会的权力结构,规则是由富人为穷、男性为女性、年长者为年轻者以及大族群为较小族群制定的——冲突理论

  • 贴标签+自我实现预言=越轨行为

  • 行为结果的差异化影响:人难免有越轨行为,重要的不是越轨行为,是其他非越轨行为人(这些人或许对你很重要,对你的影响很大)的反应,当非越轨行为的人给越轨人贴上标签的时候(社会强加给他的标签),会影响他的认同,改变他的行为

    行为本身并不是某人成为越轨者的决定性因素,而在于贴标签的过程(他人的反应)

    e.g.: 小孩子偷拿一支笔 → 小偷?→ 孤立 → 导向更严重的越轨行为

  • 越轨行为就是被人们贴上如许标签的行为(霍华德·贝克尔)

    他猛烈抨击那些认定正常与越轨之间,有泾渭分明界限的传统犯罪学思维

  • 标签理论把越轨行为分为初级越轨和次级越轨

    最初的越轨行为被定义为初级越轨,处于越轨临界状态,对个人认同不会产生实质性影响,多数人都会走上规范化的过程

    但是在有些场景下规范化没有发生,ta 被贴上标签(被识别并界定为越轨),自省行为被打断,反方向发展,此时就变成了次级越轨;

    次级越轨:越轨者逐渐接受这些标签,并把自己当做越轨者的情形,此时标签就成了个人身份认同的核心,并导致越轨行为的延续和强化(态度影响行为)

越轨之于社会的作用

  • 对犯罪事件的“公愤”把正直的意识团结在一起,集中在一起,从负向强化了对社会规范、价值的认同

    e.g.: 犯人被公开执行绞刑,公众狂欢:公众看到正义被伸张,体现公众对规则和价值观的认同和拥护,是一个重申社会的过程

  • 从某种意义上促进了社会变迁,新的行为或价值观可能带来巨大的社会变动(革命,对同性恋的看法)

不平等、阶级与社会分层

不平等

  • 社会分化:进化论或结构功能意义上的分化:从简单到复杂,从功能一体到专业分工的过程

    自然经济是一个高度不分化的经济体系(小而全);现代社会体系是一个高度分化的经济体系(高度社会分工)

  • 不平等是社会分化导致的

    社会分化造成个体差异,差异本质上不存在高下之别。但由于某些原因,不同分工的人有不同的职业、收入、地位和权利,由此导致了不平等现象的发生

    不平等不是个例,是系统性/结构性的原因造成的,分化/阶级/阶层都是用来刻画不平等的方式

    逆城市化;穷人缺少政治影响力(亦见《新穷人》);社会财富分布不均匀(28 定律)

  • 人在社会中的位置是一个复杂的组合(出身/继承、运气、努力),重要性分先后。但由于自我实现的预言效应和归因理论,我们倾向于认为努力是最重要的

  • 三种制造不平等的机制:

    1. 等级:典型存在于欧洲封建体制(贵族,平民、农奴);在中国,更接近与西周的分封制

      明确存在于(习俗、体制、法律)社会中的等级分隔,不同等级的流动很困难,鸿沟是很清晰的(区别于阶层)

      等级制在欧洲结束于双元革命(启蒙运动),中国新文化运动

    2. 种姓:典型存在于印度的种姓制度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是毕生注定的,不同种姓之间是封闭的,一个人的种姓来源于亲代,是不可改变的

    3. 阶级:相对于等级制,是一个”开放“的层级体系,没有明确的限制阶级的改变,是一个新的不平等的体系

  • 阶级制的特点

    1. 阶级体制是流动

      没有明确限制阶级的流动(理论上没有,但实际上阻力很大),阶级之间的界线没有明确的划分

    2. 阶级位置在一定程度上是获致

      个体的地位不是生来就注定的,是可以通过自身行动改变的

    3. 阶级是以经济角度为基础的

    4. 阶级体制是大规模的,非人身性的

  • 古代中国

    从秦至清朝的体制并不是典型的等级或阶级制(钱穆:平铺社会),它具有等级或阶级制的一些特点,不同等级之间有一定的流动性和获致性(科举制),但这种流动性与现在的资本主义体系下的流动性不同,从形式上看具有阶级体制的特征

阶级

  • 马克思的阶级概念

    所谓上层阶级/中产阶级,固然存在不平等,但更多的是秩序方面的含义(社会可以划分成不同的阶级)

    马克思的阶级(对抗性、冲突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通过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定义阶级,占有生产资料的人通过比较隐蔽的方式(剩余价值)来占有其他人的劳动。

    资产阶级的革命产生在旧社会的不平等制度之上,在获得法律意义上政治意义上的不平等之后,又造成了事实上的不平等;马克思认为这种平等本质上是维护拥有生产资料的人(资产阶级),压榨无产阶级的暴力机器 → 对抗性。

    马克思的分析过于理想化,他认为两个阶级是对立的,中间的过渡阶级是在萎缩的(中产阶级),只是临时性的形态。(现代社会中产阶级不断壮大)

    现代社会的两个阶级的冲突对立体现在更复杂的形式上(中产阶级的矛盾、不同阶层的内在的困扰)。现代欧美的冲突似乎并不剧烈(福利国家出现,工人待遇变好),实际上资本主义内在的对立冲突并没有消失,而是变换了方式(在地理上的转移,将矛盾转移到第三世界,其他地区的劳工的状况恶化)

    依附理论、世界体系理论

  • 韦伯的阶级概念

    马克思·韦伯认为社会是以围绕权力和财富的冲突为特征的;马克思把两极化的阶级关系的经济问题视为所有社会冲突的核心

    韦伯认为除了经济上的不平等,还有其他维度的不平等有同样的重要性(阶级-经济、地位-社会、党派-政治)

    马克思强调的经济不平等指的是生产资料,韦伯认为阶级的划分不仅源自于生产资料的控制,而且源自于对财产没有直接影响的的经济差别(技能、文凭、资格、岗位),即市场位置 ,这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机会

    马克思只关注生产资料的片面性和深刻性:农民工拥有技能,但技能不被重视:分配体制和生产体制决定了农民工的技能能够有多大的价值(技术的政治性,我们愿意赋予技术什么样的位置)

社会分层

  • 存在韦伯的阶级概念中,强调一个人生活机会的差别(对应马克思的劳工研究)

  • 社会分层是根据某种标准将社会成员分属为相应社会阶层的过程

    社会分层从三个层面来描述不平等(划分社会阶层的三个标准)

    1. 经济层面(收入、财富)
    2. 政治层面(权力)
    3. 社会层面(声望、地位)

    社会分层是对不平等现象的揭示,是一种既成事实,这种解释有其合理合法性

    社会分层承认不平等,可以通过流动改变,承认可以通过制度修补减弱不平等,达成相对公平的社会

  • 功能主义和冲突理论对分层的区分

    冲突理论 功能主义
    不平等 拥有资源的人剥夺没有资源的人的结果(不需要的) 激发人们填充社会需要的位置的机制(必要的)
    阶级结构 不同的人为了竞争资源而造成的结果 为了更加团结相互依赖的社会所必需的(分化是必需的)
    生活机会 重要的职位可能反而获得的最少(如何赋予重要性?) 工作最辛苦的人、成功的人有更大的生活机会
  • 橄榄型的社会结构,西方世界阶级结构稳定是因为中产阶级不断壮大(中产阶级求稳大于求变)

    中国有相当大一部分的底层群体在过去二三十年间,上升为中产阶级的通路被阻断了(why?),在今天的社会经济体制下,走向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并不乐观(非正规经济 like 进城农民工、低端工作者,有 2 亿左右的人口),西方社会的中产阶级图示对中国社会的土壤并不适用(福利国家 → 中产阶级)

    福利国家和中产阶级是紧密联系的,资本主义国家从边缘半边缘地区获取大量利润,缓解资本主义危机,给员工比较高的福利,出现了中产阶级

  • 新的不平等

    2000 年以前制造业积累资本,2000 年以后转移为地产、金融积累高额资本 → 高房价 → 中产阶级消亡

    无数的选择(选择什么工作) → 为个人负责、个体竞争(服务于资本主义市场体制的意识形态)实际上是隐蔽地服务于今天的经济体制以及经济体制产生的巨大的不平等的意识形态 → 新时代的不平等的形式(找不到制造不平等的敌人)

中国社会的不平等情况

  • 回顾

    新中国建立,意图改变过去不平等的机制,建立平等的国家(1949~1978):尝试探索平等(获得一定成效)但留下了很多问题

    改革开放引入市场机制尝试解决问题(后社会主义时代,社会主义政体+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不平等的问题又重新出现,不平等急剧加剧

    经济结构的变化是同社会结构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

  • 衡量不平等的指标

    • 基尼系数:改革开放前 0.2,2023 年 0.47(相当不平等)
    • 五分位法:1990年 4.2 倍,1998 年 9.6 倍
  • 阶级不平等

    中国社会分层的金字塔型结构,底层人口最多,付出最多的劳动,被汲取最多资源(2000 年左右)

  • 城乡不平等

    户口制度:以前农村户口无法改变;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城乡户口分隔是一种弱化的种姓制度,收入差别大到无法忽视

    对农村收入有高估的倾向,对城市收入有低估的倾向(再加上教育住房医疗的福利)

    结构性的不平等(体制的不平等)